|
荣昌日报:从“四无”小作坊走出的上市公司 ——看华体体育app的创新蝶变之路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6-23 10:33 荣昌新闻网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光慧)6月9日,在北京中科院计算所,华体体育app(下称“华森制药”)与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北京哲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签订《创新药物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三方将共同推进创新药研发,一道攻克更多关键核心的“卡脖子”技术。 这对华森制药而言,意味着什么?华森制药党委书记、董事长游洪涛在签约仪式上给出了回答,“创新药板块的建设是公司未来十年的核心发展方向,此次合作有助于提升华森制药的创新药研发进程,助力公司‘创新药战略’的加速实现,并夯实华森制药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 签约仪式前一天,正准备赶往北京的游洪涛“挤”出时间,向记者讲述了华森制药从“四无”小作坊到上市公司的“蝶变之路”。 工人正在抽检产品 时间来到二十多年前,1996年,华森制药刚刚成立。无厂房、无产品、无人才、无市场,还不能算一家真正的制药企业。 如何破局?在逐步解决“四无”问题的同时,华森制药开始着手从战略角度布局自身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用了3年时间,得到了首个仿制药——威地美(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咀嚼片)。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华森制药开始做现代化中药。2000年以后,华森制药通过现代科技升级制药厂生产技术,比如说超临界萃取方法,把中药里的有效成分挥发以后,提取出来做成软胶囊,其有效含量高、疗效好、起效更快,公司产能和销量节节攀升。 “其实我们当年也吃过亏。”游洪涛坦言,华森制药曾想抢下一款治疗抑郁症的国外原研药的国内首仿权,因为抢到首仿权就意味着可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可最终该药的国内首仿权被其他企业抢走。实际上,当年首仿权之所以花落别家,就是因为自己缺技术、缺人才,研发实力不足。 “栽过跟斗”后,华森制药尤其重视创新研发。 近年来,华森制药的研发投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公司将年销售收入10%左右的资金用于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870.41万元、1521.62万元和2555.77万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2293.92万元,同比增长45.68%。 “仿制”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唯有研发创新药,华森制药才会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深谙此道的游洪涛,将研发的新药瞄准国际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也就是生产国内外都没有的,全球新的药品。”游洪涛说得很有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于华森制药近年从全球引进的高素质人才。2020年,华森制药引进具备20多年肿瘤学研究经验的美国科学家Yuxun Wang博士,组建了创新药事业部。今年,华森制药又引进了美国犹他州大学亨茨曼癌症研究所药化科学家Xiaohui Liu博士,整体打造创新药板块研发能力。 为了让科学家们大展拳脚,华森制药搭建起3个国际一流创新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不同类型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生物活性筛选平台。第二个平台是针对特定靶点的小分子药物结构设计和合成平台,主要是针对这个靶点,做新的化学药物设计,设计新的化学结构。第三个平台是成药性评估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测试平台,即在结构设计出来后,进行生物检测、细胞动物检测。 从最初的10余人的研发团队发展到如今的100余人,科研人才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公司已拥有4个创新药研发项目,潜在适应症覆盖了肿瘤免疫、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实体瘤治疗领域,该项目正快速向IND阶段推进,预计2022年或2023年有望拿到首个创新药临床批件。 细数华森制药发展的高光时刻:从“四无”小作坊到上市企业,从生产仿制药到研发创新药,变成如今全区第一纳税大户、荣昌首家A股上市公司,无一不是“创新”发力的结果。 “科技创新在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华森的今天。”游洪涛一气呵成,“我们企业的创新必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真正依靠科技解决‘卡脖子’问题,这是一个民营药企应该有的担当。” 依靠“创新”带来的不竭动力,目前华森制药已拥有药品批准文号70个,包括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制剂,其中,国家医保目录药品51个,拥有专利67项;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省市科技研发项目120项。 未来,华森制药将积极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加快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把握大健康发展趋势,在肿瘤药治疗、创新药的肿瘤免疫、肿瘤靶点的筛选等方面,开发出更多的全球新药,争取进入国内创新药研发的第一方阵。 |